信息详情

首页 > 信息详情

任一莲 行知合一,打造小学英语慧学课堂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1日]

 

行知合一,打造小学英语慧学课堂

任一莲

摘要:基于我国教育“新课标、新课改”的发展,英语学科逐渐从初中阶段扩展到小学阶段,成为基础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第二语言”展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重在培养小学生英语兴趣、实践思维、使用方法,而不能过度强调单词、语法、语篇等“语言学习”知识,应努力向母语(汉语)的“语言习得”层次靠拢,以获取更好地教育效果引导学生进入慧学课堂。客观上,小学英语课堂必须打破教学空间、知识系统的阻隔,加强语言实践渠道和环境的开发,帮助小学生一边学习、一边使用、一边体验,以此促进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本文立足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展开研究,为小学英语慧学课堂教学注入“新活力”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知行合一;小学英语;慧学;生活化教育;教学做合一;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内核,正所谓“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进一步可从“生活化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学以致用”三个观点角度去实践,对于当代小学英语慧学课堂教育具有积极性指导价值。

一、构建生活化教育情境,为慧学课堂打通语言壁垒

“生活化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体,也是践行“知行合一”要求的重要形式。客观上,“英语”虽然是一门外国语言,在汉语为母语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中缺乏“生活经验”,它相关的语言知识及使用方式却同样源自于社会生活,并不存在严格的文化性、民族性、功能性隔阂。例如,小学生上课前用中文问候“老师好”和用英文问候“Good morning,teacher”,在生活化应用价值上并无差异;据此,小学英语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开发与生活化现象密切相关的英语教学资源,将其注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扩展到生活化教育情境(如家庭、社区、社会)中,从而打通课内、课外语言壁垒。

具体的实践过程包括三个步骤:首先,教师要先从学生生活环境中捕捉常见要素,如“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分解其中适合用英语交流的内容,组合成简单、易懂、好学的素材。其次,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对素材进行“模拟”,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习惯熟悉英语的表达方式。再次,引导并鼓励学生将课堂上形成的英语表达形式,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检验成果并反馈给老师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教材中“Unit6 Whose dress is this?”为例,教师可以围绕着“衣服”这一生活常见物品展开情境构建——结合本单元服饰方面的英文单词shirt、T-shirt、dress、jacket等,一方面立足课堂展开学生的穿着描述,选择若干学生作为“模特”,让小学生依次说出他们所穿衣服的单词。另一面,可以通过家庭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描述爸爸、妈妈等家庭成员的服饰搭配——衣服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通过观察、联想等方式,可以打破课堂场景的局限性,提高小学生的参与兴趣进一步构建慧学课堂

二、运用教学做合一方法促进手脑心协同慧学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教学方面的具体实践框架,但内涵逻辑与字面排序是完全相反的,并非“教第一、学第二、做第三”,而是“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学生怎么学就怎么教”,其中蕴含的逻辑关系可表述为“只教不做则教无效,只学不做则学无效”——“做”是中心,在关联“教和学”两者关系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手、脑、心的协同配合客观上,小学时期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生喜欢游戏化内容,诸如表演、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参与热衷的游戏互动,通过“大脑”记忆的知识直观反应在“动手”上,在收获成果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英语理论实践的脱节。

例如,译林版小学英语年级上册“Unit6 At the snack bar”的学习中,提供了大量有关食物的词汇,结合“would you like……”短语设计角色扮演的小品,具有显著的课程游戏化特色,容易对学生进行英语课堂激趣,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来亲身参与英语对话——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实现准备一些实物道具或图片,如chicken、bread、orange juice、noodles、sandwich等,对学生进行角色分配,分别以“顾客”和“服务员”的身份模拟点餐过程。

——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

——I would like some……

——Anything else

——I would like a cup of……

在点餐完毕之后,加上“thank you”、“here you are”、“it is delicious”、“you are welcome”等短语,这种表演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小学生在家庭就餐、饭店就餐等真实环境中能够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三、遵循学以致用原则引导学生向慧学发展

“新课标”明确指出,英语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征。推而广之,任何一种语言的诞生都源自于漫长的实践、积累、总结和优化,才能构建系统的语言文字架构。英语对于我国小学生而言是“第二语言”,如果“只学不用”即便掌握了一些语法、背会了一些单词,也仅仅只能应对考试需要,脱离了语言学习的本质价值因此,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是必然的但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角度来说,外语学习难度较高,容易出现枯燥、乏味的体验,“知行合一”的教学及学习思维,可以规避单纯的理论传输缺陷,将静态的语言转化为动态的情感从而进一步实现慧学课堂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加强课堂内外的联系之外,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发展——正如汉语教学中组词、造句一样,不断加强碎片化知识的融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英语语言规律。例如,教师可以结合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年级册中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一课开发“我做你说”的游戏,以教师为“表演者”,按照“名词词汇-动宾短语”的创造模式展开——首先,教师让学生分别辨认自己所展示的物品,如“football”、“basketball”,然后在学生回答正确之后,教师进一步加上动作,让学生自己辨认并提出“play football”、“read a book”短语——当然,这种所谓的“创造性发展”本质上是一种联想机制,需要教师提前做好知识传授和示范工作。

四、积极开发互联网资源、营造社会即学校的慧学氛围

陶行知先生是从杜威(美国教育家),但在教育思想方面实事求是、独树一帜,其中最具典型的成果就是对杜威实用教育理论“学校即社会”的改造——杜威在辩证“学校”和“社会”的关系时,立足西方自然主义哲学基础及美国完善的教育体系,简单说“学校教育资源大于社会”,而陶行知先生认为,中国特殊的历史、社会、国情等影响下,现代教育体系存在严重的缺陷,社会才是主要的教育资源来源之处,据此将其转变为“社会即学校”的观点,主张从社会场景中搜集、整理、转化教育资源,实现普及教育的目的。

当前,虽然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存在相当比例的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尤其英语学科作为“新知识”纳入到小学阶段,在教师、教材、教法等方面建设尚不完善,可通过营造“社会即学校”的氛围,主动引进互联网英语资源,不仅可以弥补学校教育能力的不足,也符合“新课标”提出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求。例如,广泛采取“微课”展开英语课堂教学,动画、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对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在培养、强化英语学习兴趣的同时,互联网资源可以营造一种宽松的“社会感”场景,通过英语对话、表演、演讲等内容,帮助小学生跨越“汉语语义→英语语义”的理解障碍;此外,一些比较优秀的英文原声动画片、教学片也可以系统性的引入课堂,如“Peppa Pig”、“PAW Control”、“Dora The Explorer”等。

综上所述,“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可以很好地丰富小学英语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为打造小学英语慧学课堂学习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蒋科.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9(04):94-96.

[2]赵丽娜.陶行知生活教育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迪[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8):63.

[3]刘海霞.“小学英语教学法”教学改革研究——基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04):196-197.

[4]曹仙子.小学英语教育“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22):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