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首页 > 信息详情

徐春芳 低中年级小学科学课堂学生“慧学”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1日]

 

低中年级小学科学课堂学生“慧学”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昆山市花桥中心小学校  徐春芳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课程。它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科学课上学生的动手机会越来越多。然而,低中年级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正是科学教学的启蒙点,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各项“慧学”能力,就成为了低中年级小学科学教师必须去研究的课题。

关键字:低中年级 小学科学 “慧学”  教学策略

”包括:会读、会写、会思考、会实验、会整理、会交流等等多个方面,更是让孩子学会“慧学”的学习方式科学课中学生的“慧学”情况到底如何?以“慧学”为前提,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有效性又是怎么样?这是我一直在关注的问题事实上,我们的许多科学课都存在着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的情况于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开始关注学生“慧学”的教学策略,并联系实际研究了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策略与“慧学”态度、能力、精神之间的关系。

  1. 教学准备策略养成“慧学”态度

    “慧学”的教学指导下,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前的准备上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由原来的“一备”,只备教材转变成“三备”,一备教材,二备学生,三备材料。教师的教学准备是否精心充分,会对低中年级“慧学”课堂是否能有效进行产生直接的影响。在不断的尝试和研究中,我发现钻研、重组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前概念来建构教学过程;以实际情况来准备实验材料,确保学生动手实验,这些策略能帮助教师解决“教”的问题,形成科学的,实际的且具有鲜明“慧学”特点的有效教学模式,学生也能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转换学习模式,养成良好的“慧学”态度。例如我在准备科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它们去哪里了》这一课时,第一次,我只是按教材来准备,就是简单的做个演示实验,让学生描述和记录盐、糖、小石子在水中发生的变化,从而得出溶解这个科学概念。这样的准备,效果很一般。于是我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把教材分成三个层次,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有些物质能在水中消失(盐、糖),有些物质不能(小石子),其次要让学生观察这些物质是如何在水中消失的,最后让学生知道盐和糖并不是真的消失,而是均匀的分布在水中。为了让学生能转换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三个并行实验,我分成了两组,先做盐和小石子的实验,让学生马上比较出,一个消失了,一个没有消失。紧接着在做第二个实验,盐和糖,追问:“它们都消失了吗?”“都去哪里了?”学生马上会回答“它们到水里去了”追问“为什么这么说?”“看到糖水变色了,尝一尝水的味道也发生了改变”孩子们马上就能抓住本课学习要点,最后再仔细观察一次红糖在水中的“消失”过程,最后总结溶解的概念。再次试上之后我发现效果好了很多,但是学生会把溶解与融化(熔化)搞混,于是我调查了孩子们的前概念,在课中设计环节,解释了三者间的对应关系。在这节课中实验材料的准备其实并不难,主要在于烧杯和搅拌棒都是玻璃器皿,为了安全,老师一般会进行演示操作,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不能亲历实验。怎么办?换材料!于是我把材料换成了一次性塑料杯子和一次性筷子,让孩子能自己动手的同时也保障了他们的安全。在这节课的准备过程中,不难发现,我处处以培养学生的“慧学”能力为先导,在课的设计和预设中,以学生为主提,让他们亲历探究的过程,做到学生发现,学生研究,充分培养学生的“慧学”态度。

  2. 教学实施策略培养“慧学”能力

    “慧学”的教学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的功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授、练习、考核的灌输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前概念和科学概念碰撞的触发者。知识虽然在教学中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但如果学生不是在教师的强压灌输下获得,而是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的学习是不是更能培养学生的“慧学”能力呢?所以我对“慧学”教学的实施策略做了一些研究。如我在教授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运动和位置》这一课时,首先以孩子们喜欢的小猪佩奇做导入,顿时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引人入胜的情景设置也是很好的教学实施策略,进而引出什么是“静止”“运动”,“静止”这个科学词汇孩子们平常经常听到,但是要问他们什么是静止,他们会把静止和不动,等同起来,所以在课的开始,利用在起跑线上没有动的小猪佩奇,把孩子们的前概念和新概念链接在一起,利用孩子的前概念进行教学,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辅以教师的引导,帮助孩子整合概念,这是我用的第二个教学实施策略。到了这一课的重难点,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这里必须要让孩子们知道,不管是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要选择一个比较的对象。刚开始孩子们在描述时的表述总是会说“在什么方向距离多远”,忽略选择的参照物,达不到想要的教学效果,所以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呢?当孩子们汇报自己位置时,我就进行追问“你在老师的什么位置呢?”第一时间孩子们就会觉得老师站的位置没有方位盘,没办法描述,于是我就抓住孩子的这一想法。原来,描述位置前,必须先找到这个对比的物体,把它看做方位盘的中心,才能确定自己的位置。有了这一铺垫后,孩子们在确定地图上自己的位置时,就知道了先选择一个建筑物作为参照物,再把它看做方位盘的中心,从而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在这里我的教学实施策略,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孩子在实验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认知,构建相对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低中年级的孩子,自主探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如何培养他们的“慧学”能力,就需要科学老师更为费心,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用多种教学实施策略,辅助孩子探究,让“慧学”成为一种习惯,植入孩子们的课堂学习中,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低中年级学生的“慧学”能力。

  3. 教学评价策略助力“慧学”精神

    “慧学”的教学指导下,考试评价虽然依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已经慢慢开始被其他的评价方式所取代。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是件复杂而又具体的事情,评价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而评价标准又应该是多方面的。科学课上对学生的评价很多,特别是对低中年级的学生进行评价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检测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而对于“慧学”能力的检测则更有挑战性。所以,教师在做教学评价时,要对“慧学”能力的习得程度做主要评价。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给一到三年级分别定了不同的评价标准。一年级的标准是:会读、会说。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他们刚开始接触科学,对科学课的学习抱有很大的期待,这时候老师对孩子的评级标准不宜过高,我觉得能读课文,上完课后能说出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就可以了。而对于二年级,评价的标准适当的要增加,我把标准定为:会读、会说、会写。加了一个会写,会把学到的知识记录下来,会在实验中能做好记录,别看只是一个会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三年级的标准是会读、会说、会写、会思考。三年级的孩子学习科学课已经过半,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只有前概念与科学概念不断发生碰撞,不管是合并式还是取代式,都是孩子们探究式学习的开始。在现实的科学课中,评价的方式很多,这只是其一。这样的教学评价策略为学生的“慧学”做好了阶梯式的铺垫,助力培养学生的“慧学”精神。

    诚然,教学策略总是受到一定教学理念的支配,在“慧学”的教学指导下,教师的教学将面对很多艰巨的挑战。如何正面迎接这些挑战,如何顺利通过这些挑战,就需要老师对教学策略进行不断的调整,在运用中变化,在变化中创新,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若要在“慧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教师教学策略的转变是关键!

     

    参考文献:

    [1]黄威,杨延从.课堂学习共同体视域下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20(05):23-29.

    [2]韩燕萍.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学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4):1-3.

    [3]张小润.从课堂走向课外——小学科学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4):188.

    [4]宗若灿.低年段小学科学观察实验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0,36(02):41-45.

    [5]马颖琳.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论坛,2020(05):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