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详情
走向“慧学”
——《小学“慧学”课堂构建的行动研究》文献综述
花桥中心小学校教科室
【摘 要】
“学”是人类的本能,为了探求“学”的本质,提升“学”的效率,从孔子、苏格拉底到杜威、维果茨基、海德格尔等教育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清晰的源与流。佐藤学、陶行知等现代教育家进一步发展了他们思想并付诸于教育实践之中。我们在这些前辈大家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慧学”的理念,努力构建“慧学”课堂,改善课堂现状,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形成“慧学”课堂基本模式。
【关键词】慧学;学生;主体
【引 言】
“学”,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说常新、永不过时的话题。回溯历史,一条探索的河流清晰可见;展望未来,它对每个教育者依然充满了吸引力。不断地研究“学”,优化“学”,就是不断促进学生的成长,社会的进步。
一、“学”的源与流:从本能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跨越
源:“学”是一种本能。“学”是一种本能, 动物幼崽在模仿、学习中掌握各种技能、适应生存的需要。人类也遗传了这种本能,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儿童通过向父母、同伴、周围人群的学习不断成长,不断累积,不断走向智慧的大道。这种源自本能的学习有三个特点:第一,它是主动的,学习者充满的热情;第二,它是跟生活直接关联的,学习会获得看得见的效用;第三,因为缺少计划、组织和长远的目光,因而它也是低效的、功利的、低层次的。国内外的教育家看到了这种“学”的优缺点,于是一个探索“学”的秘密的漫长旅程就开始了。
流:孔子、苏格拉底、杜威、维果茨基与海德格尔的探索。孔子。孔子是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他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习"结合的教学方法,对今天的素质教育、情感教育、创新教育、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仍有巨大的启示意义和理论价值。梳理孔子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系,不是为了获取什么具体的知识或技能,而是要从中获得智慧的启迪。通过探求孔子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核和现代价值,推进现代教育科学的传统继承、吐故纳新、变革发展和理论创新。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问题"的教育意蕴指向自由教育。自由教育是一种传授整全知识的文化教育,通过阅读经典著作,与伟大思想家进行对话的形式,既培养尊重政治和法律的"好公民",又培养追求智慧和美德的"善人"。苏格拉底教育理念结合其实际需要,提出了突出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注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兼顾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与道德情感、灵活使用道德教育方法与发挥教育者的重要作用的具体建议。
孔子与苏格拉底均生活在“轴心时代”,这一时期人类的精神文明获得了跨越式进步,开始用理智的、道德的方法来审视这个世界。他们是东西方道德教育的源头,他们的伦理道德思想奠定了今天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形态。在如今文化全球化的整体形式下,东西方道德教育思想也不断发生着碰撞、交织、融合与改变。对孔、苏道德教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使我们对东西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有选择地对其进行借鉴与吸收,对改善我国当前的道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杜威。杜威在本能论心理学的基础上,对自由教育的内涵与目的、自由教育的维度、自由教育的路径等作了深入的阐释。他认为,儿童在教育活动中能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自己发起意思,使自己的意思支配自由的行为,从而实现理智自由,发展儿童智力的活动。自由教育的核心是让儿童的理智自由或思想自由。其教育目的在于唤起人的思考,训练人的智力,让人拥有一个纯粹的理智活动。自由教育的路径在于了解和研究儿童、教育遵循自然、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实施活动教学、实施个性化教学、激发儿童的自动精神。杜威的自由教育思想为西方自由教育思想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与同时代的爱伦凯、蒙台梭利、罗素、尼尔,以及影响了后世的雅斯贝尔斯、施特劳斯对自由教育思想的建构更为深刻。
维果斯基。维果斯基的创新观对当今的创新研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他把任何引发新事物产生的行为都视为创新行为,认为创新想象经历感知、分离、联想、具形化四个过程,经验、言语、需要、情感、环境是影响创新的主要因素;他认为创新想象始于游戏,到成人期达到发展高峰;主张通过拓展经验、鼓励想象、培养兴趣等途径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的人学思想为拓展教育的本质内涵提供了思想资源和智力支持。他认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永恒归宿,达成对人的认识和理解,是教育的基本职责和内在需求。"人是实际性存在"阐明教育要以人的实际性生活为基础,通过人自身的实践性劳作来积极构建"属人"的教育世界。责任来源于人的生存活动,也必须经由人的生存活动,才能合理地展开教育的责任之路,达到维护教育之公共责任塑造的目的。基于存在维度来重新理解教育,教育是帮助人理解自身存在的意义,是使人置身于与存在"打交道"的过程中来增强人的自我意识,从而实现人的自我选择性生成。
综上所述,以杜威、维果斯基、海德格尔等人为代表的认知与相互作用理论都强调的是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儿童有表现自我的愿望,有不同层次的需要,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影响着当今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教育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满足儿童的安全、被关爱、探索、游戏等不同层次的需要,已经成为教育的主流。故教育要发展儿童的天性,丰富儿童多方面的经验,促进和加强儿童与儿童之间、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社会性交往,即智慧的教育。基于教师教会和学生学会的基础之上,让学生有办法、有策略地主动学习。使得学生主动地,积极地,生动活泼地学,始终保持蓬勃的生命活力,接收智力的挑战,获得知识,也得到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升,文化的熏陶,更得到智慧的生长。
“慧学”的界定与实践:两个教育家和一所学校
学习永远是学习者的事,如何充分发挥学习者的本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如何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正向影响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现当代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刻的研究,跟他们的前辈不同的是,他们的研究不是象牙塔内,而是走进学校、或者按照自己的理念创办学校,这当中以陶行知和佐藤学最为引人注目,而夏山学校的影响最为广泛。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就是"生活教育",它是一种创造性的理论,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用陶行知的生活理念构建数学教学课堂,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为生活所用,真正发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而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文精神与智慧的学科,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性。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重要的生活教育理念,将其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生活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更加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积极践行"做"的行为,并在做中学习,在做中感悟,从而促进学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可见,教学离不开生活,提升要在做中实现。正如陶行知先生说:"教师要在做上教,学生要在做上学,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在国家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如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转变以往的教学思路,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陶行知先生就对当时的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科学教育中教师应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教材和学生心理特征,运用现代认知理论,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实践,指导学生在"做"中学。在"教学做合一"思想中,"做"是其核心内容,"教"和"学"都是围绕着"做"进行展开,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提高其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内容。
陶行知的创造论、生活教育理论,一切以儿童为中心,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等,让我明白了教师应该怎样去教,学生该怎么学。学习是儿童的天性,当我们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他们的时候,一定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在主动地学习中,学会学习,最终达到“慧学”的目的,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慧学”的能力。跟儿童心灵最接近的不是老师,而是他们的同伴,我们要充分发挥同伴的力量,通过榜样示范等方法,让每个孩子都习得“慧学”的方法,提升“慧学”的能力。
佐藤学 (Manabu Sato),1951年生,东京大学教育学博士,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从事课程论、教学论、教师教育等领域的研究。佐藤学提出的学习共同体曾被描述为21世纪学校的愿景之一。其概念建立在对滕尼斯、韦伯、吉登斯、鲍曼等学者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对杜威、彼得·圣吉、萨乔万尼、博耶等学者学习共同体理解的创新之上。是包涵认知、情感、行为、意志四大层面内容的学习生态系统。共同目标、共同意识或共同理解是学习共同体生成的首要前提;归属感、身份认同和意义感知是学习共同体生成的情感纽带;对话、协商、合作、参与是学习共同体生成的基本保障;参与者的主动性、自发性、反思性是学习共同体产生的根本动力。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和完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习理论的深入研究,当代学习共同体有了进一步发展,衍生出了"无处不在""和而不同""导向卓越"等新特征。而学校教育受其影响,在教学的形态、教学的节奏、教学的设计方面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教育者要重新认识学生,更新知识结构,研究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由此佐藤学提出的"学习共同体"体系便重构了整个教育生态,具有"教育创新"的特质。教师可从座位的转变、文化的转变、言语的转变、身份的转变入手,构建学习共同体课堂模式。即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着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以此为根本展开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出发点,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让知识与能力共生。而慧学课堂就是“简约”“灵动”“扎实”的课堂;就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堂;就是让学生学会方法,迁移运用,融会贯通的课堂。
夏山学校。夏山学校由20世纪英国的自由主义教育家尼尔创办的夏山学校,该校被称之为“兼具了人性与自由的教育乐土。在其夏山学校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尼尔发展并完善了他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在尼尔的教育思想中,其对学生善良天性的完全信任和对学生的完全尊重使得他设立的夏山学校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乐土。
在当时,中国的学校教育脱离了育人的根本宗旨,缺乏生命力,扼杀创造力,僵硬且功利。爱、自由与创造力、情感与心灵、民主与平等、人格与尊严这些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往往被剥夺、被压抑、被异化、被扭曲。一切教育活动参与者无不生活在高压环境下,教师、家长轮番扮演施压与助压的角色,幼小无反抗能力的学生成为快要窒息的受压者,成了“唯分是从”的木偶,成为鹰犬教育下被驯顺的羊人。处于白炽化状态下的中国教育,迫切需要一阵清新之风或者一股冲击力,促使所有人重新反思教育的本质和真谛。而如今,这种风源或力量来了,正来自于夏山学校。
夏山学校创办于1921年,学校自创办之日起就以自由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使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使学生适应学校"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虽然学校办学之初以"问题儿童"作为学校教育实验对象,但其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对当代教育仍具有现实借鉴和指导意义。该校始终坚持创办人尼尔的教育思想,以爱、民主、自由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创造力为主要目的,强调师生平等、民主自治。以儿童成长为课程的最终目的,追求儿童的自由成长,关注儿童情感及创造力的发展。课程内容的选择适切儿童需要,课程设置重视传统课程而兼顾儿童兴趣,游戏与活动占重要地位。课程实施中凸显学生中心,师生关系平等民主,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个别辅导为主;尼尔课程评价以多元化为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评价标准、主体、方法的多元。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许多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与时代快速的发展极不协调。因此国内专家深圳市高级教师职称评审专家王高翔老师指出:“现代课堂教学应以人的未来发展为本,通过实施有意义的教学策略,不仅让学生会学,更重要的是‘慧学’,培养未来人才所具备的高素质本领。从教学时间上看,‘慧学课堂’教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从教学形式上看,‘慧学课堂’教学决定了学生必须是有智慧的学习;从教学功能上看‘慧学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更为长远;从教学效果上看,‘慧学课堂’教学变通性强,极易生成创新的教学模式。”“慧学”基于学生的发展,倡导以学定学,以学施教;以学评教,以学促教。通过对“慧学课堂”的实践研究,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自由氛围,给予学习动力,提供展现机会,教给自学方法,迁移运用,融会贯通。由此可见,我们在运用现有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能解决问题的前提下,不妨回顾尼尔的教育思想,其以尊重自由、热爱生命为宗旨的教育哲学,无疑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
以上这些学者的思想和实践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和方向,我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达到“慧学”,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我们的初衷与目标:构建学习“慧学”课堂的新范式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教育界就提出:发展智力是一个关系到美国今后能否在世界上生存下去的大问题;日本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韩国政府提出“具有创造新知识、新技术能力的‘智慧的人’是21世纪韩国人形象的基础素质之一。
2002年,南京市拉萨路小学校长周荣华,提出智慧教育的理念;江苏省无锡连元街小学提出以“教师教学智慧的自我构建”为核心内涵的智慧校园建设目标,塑造智慧教师,培育智慧学生;深圳市西乡径贝小学确立了“实施智慧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办学理念,在实践中打造智慧型教师和体艺特色学校,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015年由周川、薛法根老师指导撰写的“一所乡镇小学的智慧教育”课题中,指出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去评价学生,才能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的主动发展。“慧学课堂”的评价,就该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新课改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已经有了相当的改善,但是也有问题存在,对于慧学课堂的研究有一定的价值,因为在教学观念上,目前教师还是以自我为中心,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养成机械接受,而不是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教学手段上,“满堂灌”的现象还是比较多地出现在课堂上,学生常常沦为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发展的主体;教学效果的评价上,教师注重的是对知识的评价,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学生不能“慧学”的原因。这些都是目前我国的国内现状。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着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以此为根本展开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出发点,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让知识与能力共生。慧学课堂是“简约”“灵动”“扎实”的课堂;慧学课堂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堂;慧学课堂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让学生成为真正主角的课堂。
我校提出构建“慧学课堂”,在慧学课堂研究中,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走进灵动真实的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对所学内容举一反三,创新发散。
学习是儿童的天性,当我们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他们的时候,一定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在主动地学习中,学会学习,最终达到“慧学”的目的,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慧学”的能力;跟儿童心灵最接近的不是老师,而是他们的同伴,我们要充分发挥同伴的力量,通过榜样示范等方法,让每个孩子都习得“慧学”的方法,提升“慧学”的能力。
通过学习理论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等,打造我校的“慧学”特色,形成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真正形成我校“慧学”课堂的理论支撑。通过实践研究,把“智慧”传递给学生,教给学生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掌握真正的知识,学会自我学习。全面提高教师的各方面素养,构建“慧学”课堂,改善课堂现状,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形成“慧学”课堂基本模式。
在具体实践时,首先,积极寻求专业支持,奠定研究的理论基础。聘请市教科研中心有关专家全程指导和参与本课题研究。其次,紧密联系日常工作,彰显研究的实践取向。实践即研究,我们将把研究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用实践验证研究,以研究引领实践。创新开展行动研究,营造研究的情意氛围。最后,我们将持续开展富有创意的行动及行动研究,在着意渲染和优化的情境中使学生“慧学”的观念潜移默化、深入人心。不断探究反思总结,提升研究的理论品质。具体分以下三个阶段开展研究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8年12月-2019年6月)
1.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论证工作;
2.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工作;
3.加强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培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的,掌握相关研究方法。
第二阶段: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阶段(2019年7月-2021年6月)
1.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案例研究,每学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结合各类文体的教学案例,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探讨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3.召开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研讨会,对各类文体的语言实践进行纵深的研究;
4.及时收集和整理过程中的课题研究材料,边反思边实践。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阶段(2021年7月—2021年12月)
1.整理、分析过程性研究资料,提炼研究经验,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2.评选优秀研究成果,汇编优秀报告及论文集。充实和完善研究成果,并逐步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此文献综述就“学”的源与流得出学习的由来以及发展;探讨了“慧学”的界定与实践;提出了我们研究的初衷以及目标。我们的主要观点:
1.“学会”和“会学”是走向“慧学”的必经之路。“学会”重视的是知识的记忆和掌握,而“慧学”强调的是积极主动地、采用行之有效的策略学习的过程。
2,“慧学”是小学生最重要的核心素养。这是现代人终身学习必备的基本能力,促成小学生“慧学”是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我们的课题可能的创新之处:
我们的研究,从“慧学”切入课堂,其实是抓住了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系列的实施方法和策略对改进课堂教学的生态,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可能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有助于形成校本的课堂教学特色,对区域教育将发挥一定的影响和作用。
纵观当前的有关研究,普遍显得零碎,有较大的局限性,本研究既面向所有的学科,又注重典型案例的研究;既有教学的策略,又有具体的方法;既有研究的目标,也有结果的反馈,显得比较完整。它可能从整体上提升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区域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孔子思想研究文集》
2.《真理的追求者:苏格拉底》
3.《陶行知教育文选》
4.《走向对话,学习的快乐》的第四编《构筑学习的共同体》之第六节《从“勉强”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