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首页 > 信息详情

十三五课题中期成果汇报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5日]

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                       立项编号:16122291

“善文化”建设背景下德育活动课程的研究

中期成果报告

昆山市花桥中心小学校    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朱和根、蒋海燕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1. 对教育本质的理解

有关教育的探讨论述颇多,意见纷呈。然而无论何种意见,都无法否认教育的第一要义是培植与养护人的“善”性,使人性中“善”的一面得到充分的彰显与发扬。

2. 对传统文化的吸收

对人的善性的肯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这与我校“集善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我们将培植“善意”作为起始,是“正心、诚意”的反映;而将培育“善品”作为基础,则是对个体“修身”的要求;培养“善言”、“善行”则是对个体外在素养的教育,是个体在“家、国、天下”中呈现价值的根本。

3. 对绿色教育理念的借鉴

我校的“十二五”课题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绿色教育》的研究,其核心理念是倡导“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方式。而我们现在所提出的“集善教育”恰是将“善性”视作人性固有的品质,认为教育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掘、护持其本有善性的过程。我们要研究的小学德育活动课程的基础即在于对孩子与生俱来的“善性”的开发,并依照其生命成长过程采取相应的培育方式。

4.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在小学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抓住一个“善”字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怀每位学生的价值取向,以期通过一系列德育活动课程,让学生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善待社会。

5. 对教育发展大潮的顺应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教育改革的战略要以“德育为先”,并要求“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由此可见,国家已将“德育”提升到了教育的先导地位。而本课题研究对于学生“善性”的重视和培养,正是道德教育实施的基础。

二、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理论意义】德育活动课程是学校德育课程的组成之一,新课程改革将活动课作为学校德育生长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德育实效性、德育途径与方法的讨论上,关于德育活动课程仅作为德育课程组成之一,或学校德育途径之一出现,系统专门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可以丰富国内外在德育活动课程相关研究中的资料;填补小学德育活动课程专项研究的空白;另外,以往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德育活动课程的经验性总结,缺乏实证研究。本研究在总结前人对德育活动课程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我校“善文化”建设,通过对小学德育活动课程的设计、实践和反思总结,将为完善德育活动课程的理论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实践意义】当今世界社会领域的急剧变迁,引发出的一系列道德伦理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而目前作为道德课程组成之一的德育活动课程的组织往往显得过于形式化,流于表面,甚至有应付之嫌。德育活动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扩大学生视野,增长学生才干,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弥补教育学科课程的不足,丰富学生道德认知,激发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希望通过此项研究,提高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实效性,真正做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的情感、意志、品德、性格和性情在实践与体验中得到升华,使学生们的知行得到统一,并用以指导自己今后的工作。

三、      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开发和实施基于我校“善文化”建设的小学德育活动课程,使我校的校园文化和德育活动具有鲜明的特色;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德育活动课程实施能力,使其能用科学的儿童观和课程观开发和实施德育活动课程;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接受“善”的教育,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分解目标】

1.通过研究,构建在“善文化”建设背景下的德育活动课程的基本模式,创建师生互助,家校合作,共育善品的局面,形成学校以“善”为核心的德育活动课程的理论框架和评价体系,使学生与教师同具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德育素养的提升,提高学校的办学档次。

2通过课题研究,形成教师以“善”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艺术和体现“善文化”的各种有效的德育活动课程实施策略,关注学生的德育素养,真正从儿童本位设计和实施德育活动。

3通过研究,使学生在德育活动课程中接受善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使学生各方面的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文化底蕴进一步积淀,进一步提升学生以“善”为核心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健康、和谐、持续发展。以生活为基础,通过德育活动课程的学习,努力将儿童从学科知识的德育中解脱出来,让道德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相链接,使其在自身生活中成就自己的“善”性。

4.开发并实施一套“善文化”建设背景下的德育活动校本教材,力求用真实、完整的生活来设计课程结构,融通与儿童现实生活的关系,使课程建立在儿童自身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并制定相关的德育活动评价标准。

【内容与重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大致分为以下五个方面:(各内容作为一级子课题分别操作)

1. “善待自己”类德育活动课程开发研究;(生命、理想、心理健康教育等)负责人:蒋玲芬。

2. “善待他人”类德育活动课程开发研究;(友伴交往、父母沟通、感恩老师等)负责任人:李花。

3. “善待社会”类德育活动课程开发研究;(公益、规则、爱国等)负责人:冯丽萍。

4. “善待自然”类德育活动课程开发研究;(绿色环保、科技创新等)负责人:徐春芳。

5.  基于“善”的价值观的德育活动课程的评价标准研究。负责人:许漪文。

【养善课程基本内容】

基于我校“善文化”建设的背景,着力研发花桥中心小学校养善课程”,将此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构建多维课程体系,以便更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本有善性、养成善良品质。

1.    学科渗透,培植“善意”:

“善意”是所有善行的开始。个人修身必须从端正内心、坦诚其意开始,不断地放大和发扬“善”的意识,护持“善”的萌芽,不断消弥“恶”的种子。很难想象,没有善良的意识,会产生善良的品质与行为。

每一位学科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都应通过自己学科的教学,不断地引导学生挖掘本学科教学中的“善意”,让孩子通过反观内省来培植“善意”,为学生“善品”“善言”“善行”的形成与发展打造基础。

落实课程:语数英、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等国家课程。

2. 德育课程,培育“善品”:

“善品”是指美好的品质。“善品”包含善良的品德、高雅的品性、聪慧的品质三个方面。善良的品德是善文化”的基础,也是孩子所具备的最为重要的品质。高雅的品性是指高尚雅致的趣味、活泼生动的性情。聪慧的品质则是对良好学习能力的表述。“善品”实则是一个含有德、情、智三个方面的综合品质,它直接决定着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与生命高度,是个体获取圆满生命的根基。

德育课程是系统传授和学习有关道德的、思想政治的知识、观念、理论,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认识、观念、理想乃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课程。在德育课程中,教师要逐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联系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确立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及健康的生活理想,提高其生活质量,培养其“善品”。

落实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德育课程、校本养善课程、地方课程。

3.活动课程,规范“言”“行”

“善言”是指美好的语言。美好的语言、善意的表达使人温暖,它是一种柔和的力量。一个具备“善意”与“善品”的人,必然是一个“与人善言”之人。

“善行”指正直的行为,是“善意”“善品”的最终表达方式。没有善良的行为,也就无所谓“善意”与“善品”。“善行”是一个包含个人行为习惯、与人交往方式、对待外物态度的综合性行为,可体现为“友善”的与人相处方式、“敬业”的工作态度等等。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生活课程等,是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为改造儿童的经验而设计的课程。在活动课程中,我校的目的是帮助儿童解决他们认为重要的问题,并设法扩大和加深他们已有的兴趣和生活经验,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言行,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落实课程:国旗下讲话、晨会班队、主题活动、心理辅导、社会实践、“八礼四仪”等活动课程。

4.隐性课程,深化“言”“行”

学校隐性德育课程主要有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班集体建设、教师的个性修养和道德信念、师生交往形式等都是隐性教育因素,都感染着学生。我校积极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开展多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落实课程:书香文化建设、优秀班集体建设、教师素养大赛、阅读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课外文体活动等。

【课程建设的框架】 

                        语、数、英

培植“善意”    音、体、美

综合实践活动

                       《品德与生活》

培育“善品”     《品德与社会》      善待自己

                        校本养善课程

                        地方课程

善的教育                                      善待他人

                          国旗下讲话

晨会班队

      规范“言”“行”   主题活动           善待社会

心理辅导

社会实践活动     

“八礼四仪”       善待自然

                          书香文化建设

              优秀班集体建设

深化“言”“行”   教师队伍建设       善的评价

                  阅读节、艺术节

体育节、科技节

课外文体活动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取国内外大量的有关德育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实践的优秀成果及相关的背景材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现状,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2.调查研究法。通过设计问卷调查,走访学生家长、召开家长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方式调查学生的道德现状,了解学生参与德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3.观察法。经常观察小学生对自身、他人、自然、社会的态度及态度发生改变的情境、背景。观察时既要用隐蔽观察法,又要采用综合观察法,以了解学生真实心理状态。

4.个案研究法。重视收集德育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典型案例,由若干个个案总结出一些规律或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5.经验总结法:在实施德育活动课程的过程中,要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撰写相关的论文和教学设计及课题报告,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开发与实施主题德育活动课程

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养,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交流、提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校的“十三五”课题主要以“善待自己” “善待他人” “善待社会” “善待自然”“善的评价”这五个主题为重点,开发和实施相关的德育活动课程。此外,还在重点研发晨会课、主题班会、心理辅导课、综合实践课等的德育活动课程校本教材。

1.   重大节日活动。

我们注重搭建不同平台开展寓教于乐的各项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校内广播站、板报宣传及各种小型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进取,乐观向上、博爱厚道的优良品质,帮助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如:“清明时节祭英烈”、“三月学雷锋,学礼仪活动”、 “庆妇女节,懂得感恩”对妈妈大声说出爱,三八节亲子活动、“欢度五一、美我校园”教室清洁整理活动、“庆六一文艺汇演”活动、教师节“老师最美的时刻”点赞活动、“9.18”集体升旗纪念活动、“吟月颂中秋” 朗诵比赛、重阳敬老系列活动、“新年新语”信息发送活动等……每一个节日都由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在活动中感受着节日的气氛,让学生们在营造校园快乐过节的氛围中更亲身体验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了学生亲近传统节日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文化自信。

2.   爱国系列活动。

在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之际,花桥中心校开展了“红旗在我心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各班主任组织学生认真收集、整理、了解红旗的含义,红旗的故事及祖国的伟大复兴的变化等内容。有的开展了爱国班会活动,有的参加了黑板报评比……不同的形式都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在少先队建队周年来临之际,为了重温少先队队的知识,使队员们了解少先队光荣的历史,同时能进一步提高少先队员的素质。花桥中心小学利用班级板报阵地进行宣传吗,还在中年级开展了“队知识知多少”的评比活动。队员们通过查找资料,用心设计……加上晨会课的学习,掌握了应知应会的少先队基本知识。总之,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知识、陶冶了学生情操,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2017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1周年,为了宣传光辉的长征历史,弘扬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花桥中心小学校开展了“ 扬长征精神,做红色传人”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我讲长征故事”活动,“诵长征精神,做红色传人”诵读活动,“扬长征精神,做红色传人”班班唱比赛,组织学生观看《我的长征》电影,撰写长征征文,布置班级长征知识园地,出长征主题的黑板报,布置 “扬长征精神”专题画廊,红领巾专题广播,升旗仪式等,来传扬红军不畏艰苦、不屈不挠的精神,引导学生从小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对红军长征精神的赞美,更是对伟大祖国的歌颂。

3.法制主题活动。

期初我们制定了学校《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工作示范创建工作的计划,期末完成了相应的总结工作。开展了“法制阳光照亮我心”系列活动,晨会学习《法制宣传月倡议书》,并张贴教室园地内。通过学校广播站、板报、班会等宣传形式,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学唱一首园法治歌曲,促进校园法制歌曲在学生中广泛普及和推广,使学生在学唱传唱中增长法律知识,遵守法纪道德,陶冶理想情操。低年级开展了书“法”比赛活动,法律知识演讲赛,高年级开展了法律、案件的品评与讨论。此外,还有“五月心理健康月”,六月“低碳生活在我身边”环保主题活动,如看一次环保宣传片------《垃圾城市》。高年级写下三言两语的感受。进行一次“低碳生活”的知识学习。了解环境污染的有关知识:参加无烟日系列活动,中高年级开展一次“剩饭、剩菜”调查活动。校园环保之星评比等一系列活动。每一个活动有方案、有过程资料、有活动总结。开展收集“我身边的法制故事”征文活动,法制宣传画比赛和法制手抄报评比,还布置了笃实楼的法制长廊等。

班主任老师充分利用安全教育平台,利用班会课、晨会或下雨的大课间以及其他时间上好安全教育课,并积极联系家长,督促学生完成每一课的自主学习和作业,真正将安全教育纳入班级管理的日常工作中来。我校安全平台授课完成良好,学生作业完成良好。各安全专题活动也完成较好。

4.“八礼四仪”活动。

我们主要围绕“八礼四仪”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通过开学典礼、入学仪式、升旗仪式、入队礼、成长礼、毕业礼等仪式教育启迪孩子的心灵,让他们的生命与这种庄严的时刻交汇在一起,形成长久的动力。本学年仍以年级(班级)为团体主持一部份升旗仪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校多年来始终坚持文明礼仪教育,努力把学校的礼仪要求通过自省教育、实践活动等形式内化为学生的言行习惯。本学期,继续从说好话、扫好地、用好餐、走好路、乘好车等方面进行了再次强化。开展了“说好话”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等,并结合班晨会,充分开展早上问好习惯礼仪教育。在德育处的布置下,各班还积极地投入到了《小学生礼仪操》的表演唱训练活动中,德育处又安排了优秀学生在学校展示,还有班级在“六一”作为班级节目进行了表演,学生在唱、演中让礼仪规范深入自己心中。特别是在用餐这方面,经过了德育处、少先队的检查评比,学生的用餐礼仪明显规范了许多。 

5.常规教育课程。

如:晨会课课例集——《每日一善》

该课程将作为课题研究的终期成果,围绕主题精选适合各年级的故事、游戏等,该教材具有教师喜用,操作性强,课内外能指导等特点,使学生在明知乐行的过程中得到道德的实践与体验。希望该教材的编写使用,可以改变之前我校晨会教育无教材、无目的、无内容等现象,给小学德育工作者带来方便和真正的实效,促进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如:主题班会方案集——《播种一粒善的种子》

我们认为每周一次的班会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通过教师的必要指导,由学生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安排,针对本班学生日常行为表现或思想实际提出问题,自主设计方案,自行主持班会,(低年级主要由班主任教师进行此项工作)通过演讲、报告、竞赛、参观、走访身边的名人、榜样或其他生动活动的形式,解决班级存在的共性问题或巩固已有的教育成果,并促进平等、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使师生间互相敞开心胸,倾听对方,接纳对方,在共同参与、合作、投入和创作的交往活动中,实现师生德性的共同成长,从而实现一举两得。教材以“道德实践——情感体验”为主线,以“授之以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为内在编排体系。注意衔接,着眼过程,注重发展,鼓励创新。

     如:心理辅导教案集——《善言善行》

参照《小学生心理素质》(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编著)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手册》(张静涟主编)这两套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自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内容,积累一定数量的教案。明确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任务: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认同、自我接纳等水平;培养具有健康的人格和具有创造性、良好适应性的人;学会学习,学会多种思维;学会适应社会,学会生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再以开放式问卷调查、访谈法等,进行质化研究,确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校本教材的具体目标为:认识自我、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二)、将德育活动课程渗透在各门学科教学中

1.重视德育学科课程的教学。

德育学科课程是学校于正式课程之中,规定的《道德与法制》《品德与社会》,是系统传授和学习有关道德的、思想政治的知识、观念、理论,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认识、观念、理想乃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课程。我们重视构建“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主题化”的目标和内容。以现代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活动中,逐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联系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确立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及健康的生活理想,提高其生活质量,在此目标下构建起符合具体教学形态的情感、能力、知识三维目标体系,从而使内容体系更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内容主题化的关键在于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建立以课本教学内容为中介,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使教学内容向生活开放。

2. 开展学科德育渗透的典型个案调查评比

每一位学科教师,也都是德育工作者。不论什么学科的教师,都应通过自己学科的教学,强化学生的社会主义的信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还要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和道德情操。所以我们通过教导处、德育处、教科室等科室合力,要求各学科教师都要在自己的任教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并且定期开展典型个案调查评比活动,以激励和督促教师在教学实践上,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真正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德育工作一齐抓,把坚定正确的育人方向放在第一位。

3.突出“善”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从本课题研究开题后至今,我们一直在致力于以“善”为中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发,主要包括“善”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善”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善”的主题为形式,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善”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分享、尊重与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社会责任心与使命感,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我们邀请了杨海中老师作为顾问,针对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问题,和课题组成员进行每月一次的研讨活动。教材的初稿进行了三次修改,然后我们又商讨出了教材采用电子文档形式,投入使用,边使用边修改边充实内容,使其成为一个不断完善的动态的课程。

(三)、开发与运用德育隐性课程

我们注意到,德育隐性课程是这样一些教育实践和成果,他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包括认知性德育课程中的隐性课程,即专门德育课程中隐含的,其他课程中隐含的。孕育于活动性德育课程中的隐性课程也包含学校教育体制中的隐性课程(班级和学校教育中的领导体制、规章制度、领导风格、管理模式、教学组织形式)。
我们注重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创设出带有德育教育气氛方面的隐性课程的特征:影响的间接性和潜隐性、范围的广阔性、发生作用的无意识性。我校隐性德育课程主要有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包括各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各科教学和思想品德培养都是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室的环境、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方法、师生交往形式都是隐性教育因素,教师的个性、思想政治信念和道德信念都感染着学生,充分利用各科的教学进行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道德教育水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优化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开展多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班集体建设(对学生明确地提出要求、培养学生积极分子、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积累集体的优良传统)等。

(四)、构建德育综合性评价机制

1.建立制度,完善管理。

(1)建立花桥中心校“星级文明班”评比制度。结合集体展示成绩与日常表现积累(包括德育处的日常考核、教导处的值日护导记录册、各类突击常规检查及各处室联合检查反馈情况等)两方面综合情况,设“三星级文明班”“二星级文明班”“一星级文明班”三种等级。每个学期每班组织评选“善的小天使” 各类优秀学生,分别有“善待自己”( “学习之星”“阅读之星”“运动之星” “艺术之星”) “善待他人”( “礼仪之星”“劳动之星”) “善待社会”(“文明之星”“美善志愿者”) “善待自然”( “环保之星”“科技之星”等。每两周评选校级“每周善星”(“文明之星”“学习之星”“进步之星”),公布在校门口的电子显示屏上,给全校学生树立优秀的榜样,一方面为各班“创星”铺路搭桥,创设阶梯;另一方面使“善”的价值观落到实处,得到强化。

(2)建立评选“优秀班主任”制度。我们所建立的各类班级评定和班主任绩效挂钩制度。“星级”班集体的班主任可授于“优秀班主任”称号,可在评先评优活动中优先考虑。学校还尽力通过“表彰会”、“经验交流会”“明星班主任风采写真”等途径辐射创建班集体建设事迹,激励全体老师的自主意识和创造能力。

(3)建立信息反馈制度。信息反馈的速度会直接影响管理的效能。因此,学校将班级建设活动中全面考核的成绩通过“书香广播”和宣传廊、微信平台、学校网站、学校校刊等形式向大家进行展示,也主要依托于德育处的“月工作考核表”及时向各班反馈,以使师生利用信息调整实施进程,优化班集体的后继活动,把班集体建设推上新的台阶。

2.科学考评,明确方向。

(1)以过程评价为主,总结评价为辅。人的价值观需要很长时间才可能真正转化为人的行为方式,其间还可能时常出现反复或转化。因此,结果的评价是很难操作的,其意义也并不大。因此,我们的德育活动注重过程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行为形成轨迹的反映,成为学生行为形成的导向。

(2)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德育活动课程不同语文、数学等文化课程,不可能用以往这类课程的笔试形式进行行为测试。因此,在考核评价中我们除采用一些“问答卷”形式以外,应更加注重以灵活多样的活动化形式对学生的养成行为作出检测。常用的有:记录评价、档案评价、游戏化评价、情境模拟评价、检查评价等等。

(3)广纳多样评价人员。德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同学、教师、家长、社区人士等等都可以成为其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参与者,因此,评价自然应该跳出以往“师评”的框架,广泛采用“自评、同学评、家长评、其他人士评”等多种形式,力求采取多角度的评价观点。

(4)以质化结果呈现。德育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每一次、任何形式的记录,都不出现分数,而要提供尽量用文字说明其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期末,还要将评价结果列入“素质报告单”。

3.及时总结,调整优化。

我们通过认真组织实施德育活动和班集体建设,使学生的道德风貌、文明行为习惯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良好班风、学风、校风的形成,促进学校整体工作的不断提高。目前,此项工作历经方案制定、前期调研(包括教师、学生)、配套设施跟进、加强宣传通报宣传(利用校门口电子大屏幕向社会、家长展示宣传,校园厨窗张贴荣誉榜)等项目,重点进入到集体展示评比的环节,或现场观摩或录像评比。全校师生积极性得以充分提升,全员参与,全民关注,深有以点带面、星火燎原之势,效果卓然。

(五)多方合力,确保课题研究正常有效开展。

1.各条线、部门齐抓共管。

每学期初学校的工作思路,各科室的工作计划,紧紧围绕学校主课题提出相应的工作重点、目标和要求,并要求配有相应的活动作保证。每周中层例会,善的教育是必议内容,通过部门的交流和建议,整合重点,剖析难点。

2.各科教师、各班学生齐头并进。

各科教师一起参与到学生的善的价值观的培养上来,在各种活动、各门学科中都有机整合。学期末,学校通过文明学生、文明班级等评比,树立典型、激励先进、督促后进,促进全校师生把“善”的价值观的培养放在学习、工作的重要地位。

3.学校、家庭、社区齐心协力。

多年来,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教育都是一种美好的展望,是一种努力的方向,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此,学校首先加大与家庭的联系。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多种形式,使家长正确认识自己在孩子道德教育中的责任,认识家庭教育的生活化、渗透性特点,使家庭成为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家长学校加大对“优秀家长”的评比工作力度,对以往的评比条例重新作了修订,一方面有助于对家长的教育产生一定的正确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也力求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同时,还将积极调动社区力量,通过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建教育活动基地等,努力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配合的习惯教育工作新格局。

六、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编写与实施了一套突出“善”的价值观的校本教材。

1合理选择内容,开发“校本教材”。

教材是课程开设的载体,是具体工作的凭借,更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保证。为此,学校以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小学阶段德育目标为理论指导,以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具体依据,同时结合本校办学理念“以德为首,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习惯和学习习惯”及学校长期推行的学生要学会“善待自己” “善待他人” “善待社会” “善待自然”的实际工作情况,学校课题组编印了一套突出“善”的价值观的校本教材。教材突出“善”的价值观的养成,以行为训练为主要内容,重操作、重评价、重反馈。另外我们编写了《诗满花桥》、在朗读中发现“善”的系列诵读教材,作为学生平时读背内容。并在实施过程中,制定下发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各类测评表等,作为课题研究的辅助内容。

2.一般规定与灵活机动结合,保证开课时间。

校本教材“善的教育”系列,囊括了一至六年级,每周一节课,每课内容的新授时间为一课时,这就是学校要求的一般“规定”,此基础上再由执教老师“灵活”处理、安排其它学习内容。因为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节课就能够解决的,大量的具体指导、反复熏陶及督促检查等工作,须结合到平时,至少用六年的时间来强化巩固,这些工作由老师抽取其它如“晨间谈话”等时间来完成。这样有助于教师依据学生、班级及其它实际情况灵活授课。努力做到了“规定”与“灵活”的合理结合,保证校本课程开设的时间及效果。

(二)建设了突出“善”的价值观的校园文化环境。

我们的校园环境是能充分体现德育意识、影响学生个体品德形成的客观存在的德育环境,研究中我们意识到,学生很容易受到这种来自周围环境中被心理学称为暗示的影响。校园优良环境的创造需要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努力。学生在养成教育环境中既是接受教育影响者也是对他人施加教育影响的信息源,他们在创造环境的同时也在接受教育,形成好习惯。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重点做好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因地制宜地美化校园环境。

校训“崇真 笃实 致远”六个金色大字高高镶嵌于学校教学楼最显著的墙面上,每一位师生员工都能仰首即见。一组融合中外大家有关“善”的名言书法作品,悬挂于办公楼的廊道内,学校食堂内,张贴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名言警句。同时,我们还注重优化育人的软环境,优化每个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友善品行。“善文化”建设已渗透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对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有进一步的推动作用,也为课题研究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近年来,学校获得苏州市“文博课程”教育基地、苏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苏州市达标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诚信苏州”二十家宣传教育先进学校、昆山市文明单位、学校红十字工作先进集体、青少年科技年度考核四星级先进集体、昆山市第一批书香校园等荣誉。

2.注重书香校园建设,通过阅读美化师生心灵。

学校实施“书香校园”建设工程,每班精心布置图书角,每天开辟固定的“晨诵、午读、暮省”时间,推荐给各种年龄学生阅读的文艺作品和必读书目,指导阅读并举行读书报告会、谈话、讨论会、经典诵读比赛等,构建了浓郁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提升了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在读好书基础上通过“成长日记,榜样示范,格言激励、不断反思”等“道德长跑”活动,达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促使学生积极形成“善”的价值观。

(三)建设了一支注重“善”的教育的教师队伍。

1.重师德,塑形象。

我校认真落实《昆山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的首要任务来抓,通过深入开展“政风、行风”建设,“树新风、展新颜”等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有效塑造教师高尚的师德和健康的人格。学校经教代会讨论通过《花桥中心校师德考核方案》,采取个人自评、小组互评、考核组考评的方式对每位教师进行考评,做到民主、公开、公平、公正。坚持每学年评出10%师德优秀教师予以表彰,并在此基础上再拔优评出若干名师德标兵,有力推动了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学校通过家委会、校务公开栏、校长信箱、学校办学情况调查表等方式对学校师德考核进行监督,从而不断提升群众对学校师德的满意率。

2.重专业,促发展。

学校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校本培训计划,建立了教师三年成长档案,每年与教师签定《花桥中心校教师目标管理责任书》,促使全体教师都树立主动发展的思想和明确的前进目标。其次,通过学校主课题的积极引领,教师个人微型课题的务实研究,课程研究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等方法和途径,促进教师“勤学习、重科研、乐服务、善合作、求发展”习惯的养成,打造“学有优教”的教育品牌。第三,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进修和培训,每年均有相应的培训计划和活动,确保教师有方便而有效的专业成长平台,促成教师品德高尚、言行诚信、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李花和陈燕两位老师还参加了苏州市“家庭指导师”的培训。陈燕老师通过了国家三级咨询师的考试。今年我校引进了省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市校合作”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广大中青年教师的成长。

3.重培养、助竞争。

我校规模比较大,分为两个校区,教师总数至目前超过了150人,学校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75%以上。因此,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要使每一个校区都能优质均衡发展,需要每个校区都有一批优秀教师引领。学校制订“名优教师”、“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助推优秀教师的培养,同时激励教师形成良性竞争。每学年针对两个校区的教育、教学情况,学校加强各校区教师间轮岗交流,轮回循环,确保每个校区,每个年级,每个班级都有优秀、骨干教师典型引领。同时,让每个教师参与学校全局性管理,使全校教师形成一盘棋,整合目标键,以目标为轴心整合教师资源、挖掘教师潜能、形成整体合力,真正产生“团队组合”以整合效应。我们充分重视了德育的示范性,有效发挥了教师的人格力量。

近年来,1位老师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3位老师被评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3位老师被评为昆山市星级教师,8位老师被评为“昆山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2位老师被评为昆山市优秀德育工作者,23位老师被评为“昆山市优秀班主任”,1位老师被评为“昆山市优秀德育导师”,3位老师被评为轮岗交流先进个人,1位老师获得“农村教育贡献奖”,1位老师被评为“昆山市特殊教育先进个人”,3位老师赴新疆参加支教活动,还有15位老师分获其他市级以上荣誉称号。1位老师被评为昆山市学术带头人,1位老师被评为“昆山市德育学科带头人”,1位老师被评为昆山市教育技术应用能手(应用维护类),5位教师获得“教学能手”称号,29位教师获得“教坛新秀”称号。共有24位老师上了省市级公开课,26位老师上了片级公开课,165位教师在市级以上各类基本功竞赛、教育教学评比活动中获奖。

(四)培养了一批善言善行的阳光少年。

学生是教育的核心。根据“善文化”的理念,我校重在培养学生成为“美善少年”。“美善少年”具有以下内涵:1. 植善意;2.具善品;3.语善言;4.践善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校园文化的建设,书香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体育周活动的推广,礼仪社团、一日一善、美善节、美善学规、美善志愿者等活动的设立,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言行,塑造学生美好品质,引导学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

近几年来,5位学生被评为“江苏好少年”,4位学生被评为“苏州好少年”,19位学生被评为昆山市三好学生,5位学生被评为昆山市“蒲公英”好少年,1位学生被评为昆山市“十佳少先队员”, 5位学生被评为“昆山市中小学生法律知识竞赛优秀先进个人”, 2位学生被评为“昆山市遵纪守法好少年”,3位学生获得“鹿城诚信小先锋”称号,4位学生获得“鹿城友善小先锋” 称号,11位学生被评为“优秀小记者”, 1位学生被评为首届昆山市“百名美德少年”,2位学生被评为“苏州市阳光少年”,1位学生被评为“昆山市小学语文阅读之星”,9个班级被评为市优秀班集体。258位学生在市级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奖,如市中小学节水征文评比、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竞赛、“小数报杯”小学生数学竞赛等。

学校获得昆山市首届昆曲小兰花评选暨汇报展演中获得三等奖、“市长杯”足球比赛(小学男子组)团体第三名、市中小学生文艺会演中获得三等奖、小学生啦啦操比赛三等奖、校园心理剧比赛三等奖、昆山市小学生“自说自画  话健康”少儿绘画故事大赛集体奖、“我为身边的老人点个赞”主题教育活动优秀组织奖、2017年昆山市中小学运动会团体操三等奖、第九届少先队鼓号队风采大赛二等奖、昆山市第一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器乐合奏比赛三等奖、全市小学生昆山方言讲昆山故事比赛三等奖、2017年度先进小记者站、首届“书法印象”杯全国书法、硬笔书法大赛优秀集体奖。

在科技创新方面,124位学生在江苏省各类科技创新比赛中获奖,24位学生在苏州市各类科技创新比赛中获奖,178位学生在昆山市各类科技创新比赛中获奖;3位学生在第十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成果全国展示交流活动中获一二等奖,2位学生在中国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中获得“预备小院士”称号, 1位学生获得“小院士”称号。

回顾研究进程,我们认为整个研究发展是正常的、效果是明显的,成为学校创建品质课程,推进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研究,学校德育水平稳步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理论水平得到提升,德育队伍建设更趋完善。教师都意识到: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小学生思维,生理发展规律,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动机为核心的习惯培养,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

七、存在问题与反思

1.教师的课题研究意识还不够浓厚,总有老师认为课题研究主要是课题核心组成员的事情,或者觉得自己的水平不够,不知道该如何开展研究。同时,课题核心组成员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专业水平和研究时间有限,导致课题的推进速度较慢,推广的进程也颇受阻力。

2.很多活动都是涵盖我们的四大主题的,这样就导致每个主题活动每个负责人都需要参加,这样使主要研究人员比较疲惫,下一阶段要明确分工,明确各主题活动的主旨,让四个“善待”深入人心。

3.学生在校时间有限,有时家长或者社会上的其他人员会对孩子的“善”的养成形成反作用,也就是常常说的“5+2=0”,所以,我们的课题研究,还需要大力向校外延伸,需要更多的力量的支持。

4.目前“善的教育”的系列校本教材还都只是雏形,尤其是“善诵养善”系列诵读教材和各个活动和课例的方案集还没有成形,缺少拿得出手的可见的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

八、后续研究的思考

在近年的课题研究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德育活动中开展培育“善”的价值观的研究是落实素质教育、实行新课程改革的正确举措,是对学生一生发展负责的责任感的充分体现,是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高的有效策略。因此,开展此课题研究是必要的、有价值的。在今后的研究中,要调整研究人员,完善研究措施,充实研究成果。因此,我们必须不懈追求,深化研究,以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1.学校要尽力邀请各类名师和专家来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提高课题研究的水准和质量。我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培养的深度和力度,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能力,从而优化德育活动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

2.目前我们所构建的在德育活动中开展培育“善”的价值观的途径和方法尚属雏形,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在研究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

3.各课题核心组成员要明确研究方向和方法,细化研究点,找准研究抓手,让参与研究的老师结合个人微型课题,进行有方向的研究。各位老师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只是根据学校课题组的安排来完成各个任务。

4.要多举行亲子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联合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参与到我们的“养善”课程中来,共同关注我们的德育活动课程,为培植“善品”,养护“善意”,规范“善言”和“善行”出力。

              执笔:蒋海燕                                               

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