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首页 > 信息详情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冯丽萍)
[发布时间2018年9月15日]

环环扣扣诵读  细细密密悟情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母亲的恩情》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本文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是写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深夜缝衣,天明送别的情景,以及孟郊由小草沐浴太阳光辉而触景生情,联想起母亲的关怀之意,进而引出他50岁时写的《游子吟》,反映了诗人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本文语言朴实,意境纯美,感情真挚,适合学生阅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通过故事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其次应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彩图,帮助学生形象地领悟课文和古诗,并充分发挥学生想象,调动其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激发情感,增强对诗句的感受,从而很自然地理解古诗、有感情地读好古诗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相关重点词语,练习用“忙着”造句。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激发从小尊重、孝敬父母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母亲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之情,懂得要知恩图报。

突破方法:引导深入品读文本,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在读中思考,读中想象,读中解疑。

难点: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感情,获得深刻的阅读感受。

突破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采用默读、有感情诵读等阅读方法,调动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母子深情。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播放:著名歌唱家谭晶演唱的《游子吟》歌曲(视频)

【课前,通过让学生认真欣赏、深情吟唱《游子吟》,能勾起学生对课文的回忆,产生对母亲的感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听听背背,触感激情。

1、一曲深情的《游子吟》,不仅好听更令人感动。(投影出示:古诗《游子吟》,齐诵)

2、透过诗歌,又一次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师点题齐读:母亲的恩情

3、引导回忆课文内容: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谁,干什么?(投影逐个出示: 孟郊  出远门; 母亲  忙缝补

4、  这两者之间其实是有一定联系的。引导句式练习说话。

(出示:1、因为          所以        

     2              是因为        

5、引导学生联想:母亲这样做是生怕孟郊——(学生交流,相机投影出示:儿行千里母担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听歌曲,背古诗,忆故事,猜究竟,这一过程环环相扣,步步紧联,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情境。】

 

二、读读想想,借文悟诗。

()学习第一自然段,“忙着切入

1、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哪两句话写了母亲缝补衣裳?(学生交流)

2、适时板书:“忙着”并引导想象:母亲忙得或许     ,或许     ,或许……

3、母亲忙得把什么都忘了,但有一件事她没忘,那就是给孟郊——(生:缝补衣裳)。

(投影出示,引读: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A:“针针线线”悟深情

1板帖:“深夜缝衣”)句中具体用了哪一个词来写母亲“深夜缝衣”的?

2)出示翻卡:一针针一线线  (指名读)  背面出示:一针一线  (齐读)

3)引导比较并想象:用在这里哪个词更好?读着“一针针一线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从“母亲的仔细”和“针脚的细密”体会)

4)小结:母亲不仅缝得很认真,还缝得是那么多、那么细!(再指名读好“一针针一线线”)

5)相机理解词语:像这样,一针挨着一针,一线接着一线,密密麻麻的针脚,就叫——(出示词卡:又细又密

6)出示油灯图,观察并交流:现在是什么时候?这油灯的光亮怎样?母亲的眼睛呢?(体会母亲劳累)

7)回扣“一针针一线线”,感情读好句子。

8)老师讲解:古时候民间有一个风俗,那就是: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就会为他们做衣服。而且针脚必须是“一针针一线线”缝得“又细又密”。因为据说这样,出门的人就会早早回来。

9)启发思考:你现在明白母亲为什么要这样缝了吗?

【新课程告诉我们,学生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应力求把握这一点。对于“母亲为什么要这样缝补”,老师由浅入深,从表至里,层层深入。还课堂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去探究问题,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另外,采用图文结合,有助于学生展开想象,去感受母亲对儿子的不辞辛劳;品读重点词句“一针针一线线”,也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最后,学生在感悟民间风俗中,自然而然就明白了这一深层内涵。】

B:“点点滴滴”都牵挂

(1)投影出示,引读: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指省略号,引导联想:也许是一两个月,也许是半年,也许还是三五年,也许……谁也说不准呀!)

(2)指名读好句子。

(3)启发思考:母亲仅仅就是想了“孟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吗”?(再次关注省略号)

(4)引导想象:母亲还会想些什么?(指名交流)

(5)小结:孟郊在外的点点滴滴都让母亲牵挂!还是那句话,一起读(投影出示:“儿行千里母担忧”!)

(6)继续启发思考::母亲缝的仅仅是衣服吗?她其实把什么也一块儿缝进衣服里了?(担心、爱、祝福、希望、温暖……)

(7)诗文对照:像这样的母亲,就是诗中写的——“慈母”,那诗中的“游子”指的就是——(生:孟郊),刚才母亲做的与想的就是诗中的哪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一个朴实的想法,一个看似简单的省略号,其实却蕴藏着母亲“点点滴滴、无穷无尽的牵挂与不舍”。教师抓住关键点,两次追问,启发学生一步步地深入思考。在例举论谈中,学生发表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不断地感悟、体会,把原本概括的语言变得更丰富、更饱满,真正发挥了文本的凭借作用。同时,这也告诉我们——教育不是告诉,也不是外塑,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是自我建构和生成的。】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望着”悟读

1、过渡:送别的时候终于到了。母亲说了什么话?孟郊又是怎样做的?请同桌2人分角色读读第二自然段。

2、(板贴 “清早送别”),送别时母亲说了什么话?

3、(投影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指”:从这个感叹号你能读出什么吗?(根据学生个体体验读好句子)

4、引导观察插图:母亲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她的动作,眼神如何?(学生交流)

5、小结:是啊,一刻也没离开过儿子,书上用了一个词(板书:“望着”)

6、指导朗读:一个“望着”,一声“早点儿”,把母亲对孩儿的一片深情都写出来了。(指名读,齐读)

7、孟郊听了又是怎么做的?(引读下句)

8、情感升华:儿行千里母担忧,儿行千里也担忧着母,这是母子之间一种相互的爱!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他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在这里,我竭力通过多种方式(关注标点、观察插图、留意关键词语)使学生一个个深情并茂地去读,并在读中理解字词,有所感悟。】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景情”交融

1、过渡:孟郊穿着母亲一针针一线线缝制的衣服终于上路了。在路上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好好把第三自然段多读几遍!(投影出示第三自然段)

2、交流: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3、启发思考:看着此情此景,他情不自禁地“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动作演示)一个“抚摸”,一个“注视”,你觉得孟郊究竟在干什么?(学生交流)

4、引读句子:母亲的慈爱……恩情啊!

(1)    一共有几句话?

(2)    第一句:抓住反问,引导:到底像还是不像呢?

(3)    第二句:联系前几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4)    连起来读读这两句,谁像太阳?谁又像小草?(简笔画)

(5)    再次引读:沐浴着……恩情啊!这就是诗中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    (指着诗句:是啊,谁说能报答得了呢?)理解:“是什么意思?(说)

(7)    读出“言外之意”:孟郊仅仅是在说小草报答太阳吗?他真正想说的是什么?

(8)    小结:是啊,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板书:铭记)在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当然,这“读”也不是枯燥、刻板、一味地“念书唱山歌”,而是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朴实的道理”和“提升阅读的乐趣”。本环节,教师一步一步引领着学生品读、思考、体悟,从而化难为简,让学生豁然开朗地理清了“阳光——母亲”与“小草——孟郊”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而自然体会到母亲对子女无私伟大的爱,子女是报答不了的这一深层意思。】

 

三、说说诵诵,深化情感。

1、板贴“小诗感恩”: 孟郊用小诗来表达对母亲的恩情的无比感激,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诵。(男女生赛读)

2、联系课文内容来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先自由练习,再指名交流)
3
、小结:同学们看,诗人表面写的是小草报答太阳,其实是在表白自己永远也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点题),永远都将铭记着(点题)母亲的恩情

4、引导关注:仔细看“恩情”这两个字的部首,有什么发现?(都有“心”字部)

5、理解“铭记”:是啊,所以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都用心记着,在他50岁那年还难以忘怀,这就叫——铭记。

6、适时拓展:母亲的恩情情比海深,恩比山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深似海,恩重如山(板贴)

6、再次深情诵读这首著名的小诗。(齐读、齐背)回家还可以背给爸爸妈妈听。

【内化语言是一个能动的自我构建过程。低年级小学生正处在学习语言的初步阶段,光积累不行,还要学会转化、学会外化。为此,本课我竭力运用多种途径给予学生切实的帮助。如通过自读欣赏,听读欣赏、用眼观察、身心一体地多感官参与,语音、语意、图像、情感、观念等要素融合,帮助学生感受、积累语言,创设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表现语言,轻轻松松地完成背诵积累与理解诗意的任务,同时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地深化。】

 

四、写写读读,扎实习练。

1、书后练习4,用“忙着”写一句话。

要求:句子写完整,标点点正确。(先说后写,当堂批改)

2、同步拓展阅读:《9母亲的恩情》相关文章。

【作业的设计虽很朴实,但却很扎实。课堂上完成、批改、阅读,这不正是新课程下所追求的有效课堂的体现吗?】

 

 

 

深夜缝衣  忙着

清早送别 望着小诗感恩  铭记 

*板书设计:                              

9母亲的恩情     

           重深                                                              

如似     

山海      

 

有人说板书是老师的“责任田”这形象地道出了板书的重要性。优秀的板书应反映整堂课的精华,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又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因此,在本课板书设计时,我独具匠心,根据教材及教学需要进行了创造性地合理布局。这样一来,板书就如同一面放大镜,将重点来了个“特写”,有利于突破重点,也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结构特点和脉络层次,给教学带来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反思】

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此在学习课文时,老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去读。读也不是机械地重复,要使每一步读都有目标,读中还要进行思考,有所悟,有所得。

2)课堂不是一个简单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学生生命成长最重要的阵地。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与教材、与作者、与同学、与老师对话,视阅读教学为师生共同经历、共同生成的重要生命活动。学生借助于朗读,让语言文字勾起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有了真实深刻的体验再来读语言文字,此时,文字是从他们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话语,更具有了一种新的生命力。这样的朗读才是真正入心的。

3)巧妙运用插图,增强对诗句的感受。学生通过悉心观察,用心品读,一下子就进入了角色,体会到了画面所描绘的情境。学生已不再是学生,他们忽而变成了不辞辛劳的母亲,忽而又成了感念母恩的孟郊,有的哽咽着,有的读得眼泪都出来了……情感表露是那么真切,看来是真正入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