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首页 > 信息详情

苏永鸥的微型课题材料
[发布时间2018年6月1日]

2016年度昆山市微型课题 立项编号16380

《由生活中的小问题培养学生科学创造力的研究》

结题报告

昆山市花桥中心小学校 苏永鸥

一、           课题研究的意义。

小学生的创造力往往是由问题引发的,而且越是重要的大问题、好问题,越能引发创造力。例如:爱因斯坦从少年时就在思考,如果人能飞得和光一样快,那会看到什么呢?米开朗基罗接到充满困难的任务挑战:如何在西斯廷小教堂天顶有限的地方,画出整个旧约圣经的神话场景?图灵一直在思考这样的大问题:如何才能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所有这些充满挑战的问题,让他们费尽心思思索了一辈子,于是才有我们看到的相对论、西斯廷天顶壁画、现代计算机的前身图灵机。所以说,问题引领智者,智者引领人类。孩子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只要在孩子发现问题的时候引导孩子去提出问题,和他们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带领孩子五拓展问题,孩子们的创造力就能被好好的保护。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无论何种现代化教育理论,都非常重视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在未来时代,人的创造力是应对人工智能挑战的关键。作为一个科学教师,我觉得孩子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仅仅是在孩子们创造力旺盛的小学时期,作为老师加以保护,这就足够了。

(一)创设条件,引导孩子提出问题

发散思维是孩子擅长的,但我发现上了学的孩子却越来越不擅长了。因为考试总有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往往是唯一的,很多学生渐渐养成习惯,不去深入思考问题本身,不去多元多角度分析问题,而是首先猜测:唯一的正确答案是什么。他们的关注点不在于问题,在于老师的心思,只想给出一个能让老师满意的答案。这种迎合性思维是非常束缚创造力的,因为创造性思维一定需要一个发散的过程,尽可能多地想出点子,从多角度思考尝试,然后才能找到最好的。所以我的课堂上经常会组织头脑风暴,让每个人各抒己见。如果所有孩子的思维都是老师想要什么正确答案,那这个公司一定是缺乏创新和活力的。作为科学老师,我们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小问题鼓励孩子的发散思维。生活中孩子们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我会在课堂上收集这些问题,让孩子说说还有什么别的解决办法。例如:有孩子说我玩积木的时候搭一座了房子,它是这样的(图片),但是我想把它搭的更高,问问孩子们还能用什么别的方法搭。有的孩子说妈妈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司马光砸缸),他如果砸不开这口缸该怎么办,我会让孩子想想如果他在故事中能怎么办。同样在学习生活中孩子们也会有遇到一些小冲突的时候,让孩子自己去想解决方案,例如同学之间的小摩擦,可以问问孩子,你觉得有什么办法解决你还有什么好办法?久而久之,孩子们会把多想一个办法当成习惯。

(二)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渠道。生活中的问题同样需要课堂教学的配合。

与我国科学教学相比,英国的科学教学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探究。探究在英国科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国家课程对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科学过程的关系是这样描述的:“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对科学的理解是相互交织在科学课程之中的,它们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在任何意义上都不能分离。”(NCS,1989)科学探究有多种模式。对相对开放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设计并开展探索,进而检验他们的想法;对相对封闭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选择好的变量,设计出探索方案,在此基础上选择和使用适当的仪器和设备,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一个完整的策略;二是注重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自然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是英国科学教学的又一特点。许多科学教师认为,让学生充分理解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改变他们在与自然、社会接触中所形成的错误的、模糊的或片面的想法,真正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规律的含义,形成对自然的正确观念,比让他们记住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公式,会做一些数学运算重要的多。

  如何结合课堂教学呢?第一,加强探究。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按照确定研究课题-拟订初步计划-查找文献资料-修改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选择实验设备-观察实验现象-读取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反思研究过程的步骤进行探究。在各种类型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必须运用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观察现象的特征,提出问题和假设,并做进一步的检验。在收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多种技能和数学知识,检验数据的合理性、证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另外,通过探究,学生要能够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作出合理解释,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力。第二,注重过程。在科学概念和科学规律教学中,一般应先通过实验或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等方式,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进行探索,使学生掌握建立科学概念和科学规律的思维方法;然后,使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和科学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并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最后,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解释一些实际中的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整个教学中,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而不是概念和规律本身,同时,也要重视用所学概念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和规律,通过对现象特别是学生日常所熟悉的现象进行描述,使学生对概念的内涵有一个大体正确的认识,而不下抽象的定义。

(三)拓展问题空间,提升创造力

例如在上完《给动物建一个“家”》这节课后,有学生提出怎么给鸟宝宝也建一个“家”问题。因为时间的充裕,额外给学生上了一节《给鸟宝宝建一个“家”》的新课:

“感知鸟巢

1. 我们都有一个家,鸟类也不例外,你知道鸟的家是什么吗?

2. 出示鸟窝,观察不同鸟类的鸟窝,和你的小伙伴说说这些鸟窝是用什么做的?想一想这些鸟窝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设计巢箱

春天是鸟儿们筑巢繁殖的季节,在一些鸟类保护区,工作人员会给鸟类搭建人工鸟窝,给即将到来的小鸟宝宝们提供一个遮风挡雨的洞巢,我们把它叫做巢箱。

1. 欣赏各式各样的巢箱。这些巢箱都是什么形状的?和鸟窝比有哪些相似点?

2. 今天我们要一起给小鸟设计一个巢箱,你觉得怎样的巢箱是优秀呢?出示评价量规

设计制作一个巢箱评价量规

设计要求

1. 选择材料合理,便于制作;

2. 能较好的遮风挡雨;

3. 比较隐蔽,色彩与周边环境相适宜;

4. 洞口大小合适;

5. 牢固,易于悬挂;

优秀

 

能做到5项指标

良好

 

能做到4项指标

合格

 

能达成3项指标

3. 选择一些老师给大家提供的材料(竹节、木板、泡沫板、草绳、椰子壳、树干、铁丝、铁钉等)给一种小鸟设计一个巢箱。

设计中请你思考:你做的巢箱准备选用什么材料?形状怎样?设想如何制作?有哪些创新点?等问题。

给(     )设计的巢箱

设计者:

正面设计图

侧面设计图:

 

 

 

 

我需要的材料:

用水彩笔画出巢箱的形状,然后在旁边标注所需材料与尺寸大小等。

评价与修改

1. 小组内围绕问题交流自己的设计,组内同学要积极给他提出修改意见。(参考问题:你做的巢箱准备选用什么材料?正面看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侧面又是怎么样的?我是如何考虑遮风挡雨的?洞口有多大?形状又是怎么样的?我采用什么方式固定巢箱?我打算怎样制作的?)

2. 各小组选择一个最有创意,并能实施的巢箱,代表小组向全班同学交流。

3. 小组共同修改,个别展示

请各组同学围绕代表小组介绍的那个巢箱进行修改,下节课我们要以小组为单位,将它制作出来。

4. 如何让你们制作,你们觉得会有什么困难?

小结

课外根据设计寻找相应材料准备下一节课进行制作巢箱,做好后挂到校园里。”

给小鸟宝宝一个家,需要学生通过经历一个设计巢箱——修改完善——制作巢箱——评估与优化——改进巢箱——放置巢箱的过程,为鸟宝宝们搭建一个遮风挡雨的洞巢,来更好的保护鸟类。本节课取其中第一个内容来实施教学,通过观察鸟巢与巢箱,发现一些鸟巢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去设计一个人工鸟巢即巢箱,并通过交流与评价完善设计方案。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角度来看,此活动学生比较感兴趣,围绕给小鸟宝宝一个家这一主题,能激发学生的设计制作的兴趣。但从学生认知水平来看,学生对生活中的鸟巢缺少认识,不同的鸟类鸟巢具有不同特点。巢的大小、形状、洞口的大小,选用的材料等都有不同,但同时也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如能遮风挡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比较牢固等。从设计能力方面看,学生能够画出简图,并能够结合鸟类的一些特征选择一些合适的材料来搭建巢箱,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孩子小的时候,常常在无意识中创新,例如所有小孩子都有各种创新的办法,爬到柜子上找糖吃。只是这种无意识创新常常并不能转化为长大之后学习工作中的创新,只有他们意识到有问题可以想办法、想办法可以创新、创新可以尝试,他们才会积极代入到以后的领域。

参考文献:

[1]李召存.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0,(10).

[2]王舜之.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J].教学参考,2003,(5).

[3]沈明忠.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J].科学教学,2005,(2). 

苏永鸥的结题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