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首页 > 信息详情

熊瑛的微型课题材料
[发布时间2018年6月1日]

2016年度昆山市微型课题 立项编号16381

《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用能力的实践研究》

微型课题研究报告

昆山市花桥中心小学校     熊瑛 

一、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在民主、平等、和谐的生态环境中,借助言语作品这个中介物,开展平等的对话,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活动,在言语活动中与语境交互作用获得并积淀体验,养成语感,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的能力。而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指的是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基本的文学欣赏和审美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运用,都必须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和提升。小学阶段的学习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上作出调整,进行言语教学,以语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取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文献研究法。充分利用现有的文献资料、理论著作等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持。从多角度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把握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找到新的增长点,为专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

2.行动研究法。采用课堂观摩、专家指导、案例分析等手段积极探索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将理论和行动结合起来,研究来自实际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科研应用的价值。

三、研究的过程

(一)学习理论,充实知识,提高专业素养:

微型课题研究,是指把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梳理、筛选和提炼,使之成为一个课题,并展开扎实的研究,主要关注教育教学细节,研究内容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真问题、实问题、小问题。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作为课题的研究者,首先要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提高理论素养。我重点研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3版)》、吴忠豪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等,获益不少,也为课题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二)课堂实践,研究问题,关注不同学生:

     1.持之以恒,关注细节,培养良好习惯。

习惯成自然,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印度有句谚语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命运的基石就是养成习惯的行为。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1)认真书写的习惯

对学生来说认真书写是最基本的,可是现在能写出一手好字的学生越来越少。虽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再要求,可是很多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横不象横,竖不象竖,不是少了一笔,就是多添了一笔,往往一次作业,全班全对正确的寥寥无几。还有一些孩子性格比较急,学习总是马马虎虎,应付了事。更多的就是边学边玩的孩子,一点点的作业,能做好长的时间。学生们似乎对自己这种行为习以为常,可这种种现象却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质量。

(2)喜爱阅读的习惯

    语文底蕴的深厚,内涵的丰富,素养的高低,很多在于课内外阅读的多少。教师要确立“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即语文”“开卷有益,多多益善”的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堂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养成勤于阅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等能力。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精彩的片段,名人名篇,犹如口香糖,越咀嚼,香味越浓,味道越好。

    3预习复习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经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到了百分之一的作用。”这种说法也许在我们看来不是很现实,但至少让我们知道学生是有能力自己解决遇见的难题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而让学生自己预习、复习课文,便是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最重要途径。

2.抓关键词,品重点句,培养阅读能力

    小学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某个词语或句子就是贯穿全文的中心点,全文处处与之紧密相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抓住这些关键字词或重点语句展开教学,有效地引导、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能力。

1)把握关键词句

什么是关键词句呢?个人认为就是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意思的词句,它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遵循“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原则,抓住关键词句,牢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特点,品味重点句子的含意,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感悟作者情感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属于语言的艺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都饱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带领学生们去发现美、感悟美,这不仅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同时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促使学生表达出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3.拓展积累,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阅读积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激发兴趣,拓展积累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阅读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如,每节课前的两分钟采用“每周一诗”的方式带领学生诵读古诗文,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每周的课外阅读活动,采用师生读、讲故事的方式,拓展学生的阅读量;每天的睡前10分钟,让家长陪伴学生在阅读经典的氛围中度过,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每周,布置学生摘抄一些好词好句,并鼓励学生将其慢慢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深化语言积累。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习作的语言资料库就会不断丰富完善,习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学生的习作也就能生动起来。

2)联系生活,读写结合。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孩子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孩子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作为一名教师,要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写作的聚集点,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擅于从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生活场景,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的美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发展语文能力。

四、研究的成果

1.学生能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对书写、阅读的兴趣也比较浓厚,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

2.全班绝大部分学生上课乐于表达,乐于思考,乐于交流,课堂气氛活跃;也懂得在生活中学习、体验,语文与生活很好地交融在一起。

3.完成小论文:

(1)《关注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2)《融入生活实际  提高语文能力》。

   

 

熊瑛的结题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