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首页 > 信息详情

徐锋的微型课题材料
[发布时间2018年6月1日]

2016年度昆山市微型课题 立项编号16384

《“画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微型课题研究报告

昆山市花桥中心小学校     徐锋

一、研究的意义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7)指出:小学信息技术的总体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通过提供技术多样、资源丰富的数字化环境,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算法、程序设计、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与人工智能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与基本操作,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数字化表达的常见问题,初步感悟信息技术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尝试运用计算思维识别与分析问题,抽象、建模与设计系统性解决方案,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实践过程中,了解信息社会的特征,感知人、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与行为习惯,初步形成信息社会责任意识,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合格小公民。

在新一轮教学体制改革的发展下,我们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认识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并通过信息技术来展现出来,整体提升小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一体化能力,确保人才培养效果。

二、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取理论研究与课堂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文献研究法。充分利用现有的文献资料、理论著作等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持。从多角度开展对学科资料的比较研究,把握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找到新的增长点,为专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

2.实践研究法。采用课堂教学观摩、专家指导引领、案例分析反思等手段积极探索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将理论和行动结合起来,研究来自实际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科研应用的价值。

三、研究的过程

(一)学习理论,充实知识,提高专业素养:

微型课题研究,是指把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梳理、筛选和提炼,使之成为一个课题,并展开扎实的研究,主要关注教育教学细节,研究内容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真问题、实问题、小问题。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作为课题的研究者,首先要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提高理论素养。我认真研读了20073月江苏省教育厅颁布的《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133  颁布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13年修订)》,20183月颁布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以及国务院颁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把握学科精神内涵,注重实质,同时也为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注重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问题,关注不同学生:

1.情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情境教学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与思考,以提高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确保教学效果。对此,可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培养:一是,创新实际上就是学生探索问题的一个过程,包括产生好奇、接触了解、探索兴趣、创新实践、结果探究等。在实际教学时,笔者先对画图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网络搜集了一些富有创意的画图作品。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为学生设计活动情境,要求学生以三人一组为单位来品评作品。学生的讨论积极性一下子被点燃起来,积极讨论作品的创新点,并与自身的想法进行结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当学生的讨论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设计问题情境,促使学生通过思考、实践来提高创新能力。例如,“同学们,桌子上有一个正方体,你怎样才能观察正方体的全貌呢?”同学们会立刻进入问题情境中,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并利用旋转或翻转等指令来解决问题。但在实际教学时,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掌握学生的兴趣点,从而设计相应的问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营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传统的信息技术画图教学模式比较固定,往往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的参与性比较差,导致课堂氛围比较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在进行学习与探究,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一是,教师应强化角色认知,从教学主导者转为引导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保障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对此,教师应搭建教学讨论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展现自我,增进学生的创新信心。二是,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很多学生过于重视教师的“权威”形象,并对自己进行了否定。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积极发现问题,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来创新解决方法,整体提高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2]

3.精心设计,重视学生创新能力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小学教师应将生活实际与教育内容进行结合,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此,当进行小学信息技术画图教学时,应做好教学设计工作,促使生活实际与教育内容完美融合。笔者在教学生利用几何图形来画房子时,为了保障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图形之间的组接与搭建,对学生设计了几个问题:“同学们,大家都见过哪种类型的房子?房子中有哪些图形?你心目中的房子是什么样的呢?”当这些问题设计完毕后,同学们开始进行讨论,大多数学生认为主要有草房、瓦房、楼房三种,由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组成。当学生明确这些问题后,应结合自身的想法来画出心中的房子,学生通过反复的想象、修改与完善,最终设计成了各种各样的房子,有的学生将房子设计成了城堡;在房间里添加了动物、花草;将运动鞋设计成了房子等。虽然一些学生的想法有所欠缺,但大家都感受道了信息技术的魅力,并能获得创新带来的快乐,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自主探究,提高学生思考能力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其思想意识、逻辑思维、个性爱好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对此,教师应摆脱传统共性教育的限制,根据学生的实际生理、心理特点来设计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保障创新教学效果。例如,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以“感恩”为主题的画图创作大赛,要求学生根据主题来自选创作角度。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创新能力、情感动态,并不断调整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每个学生的创作角度都不同,如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警察等。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创意识,促使学生根据创作角度来自主探究作品情感、价值及创作方法,以获得新思想、新观念,保障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3]

5.模仿教学,优化学生创新路径

    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比较差,很难理解创新的作用与内涵,使得人才培养效果受到了影响。对此,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优化学生创新路径,以保障创新培养效果。例如,模仿是创新的前提,学生通过模仿绘画作品,有利于了解作品中的特点和内容,并将教学内容与自身的想法进行结合,能有效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此,笔者利用画图工具画出了个小房子、太阳、气球、白云等,只是由简单的图形组成。同时,并对房子进行了上色,要求学生模仿教师的画法与上色特点进行练习。学生在进行模仿时发现画面太过单调,一些同学加上了小路、花园、山、池塘等,还有的同学对太阳、白云、气球等进行了上色。这些行为都能体现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6.教学评价,鼓励学生创新方法

传统教学评价模式存在很多的限制性问题,一方面教师以结果性评价为主,未对学生的创新过程进行评价,使得评价结果缺少全面性。另一方面评价主体比较单一,往往以教师为主,会受到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难以保障评价的真实性。对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实践、创新态度等进行全方位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信心,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同时,教师应发展多元化评价主体,采用同学互评、学生自评、教师点评等方式,以保障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公平性。在这种模式下,有利于教师了解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进行针对性创新,不断提高画图教学质量,确保人才培养效果。

四、研究的成果

1.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从“学会”到“创作”的转化。

2.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的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创新个性。

3.优化信息技术课堂结构,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创造质疑问题、探索创新的氛围和时间。

3.完成论文:

(1)《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发展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微课”的有效应用探究》。

   

 

徐锋的微型课题材料